新乡市李全顺的最新消息揭示了他从首善到阶下囚的陨落之路。这一消息概述了李全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,从曾经的善举和声誉显赫,到如今面临法律制裁的境地。具体细节虽未详细展开,但这一转变无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,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名利的同时,也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。
在新乡市,李全顺这个名字曾一度如雷贯耳,被誉为“新乡首善”,随着一系列集资诈骗案件的曝光,这位昔日的慈善家如今已沦为阶下囚,本文将详细回顾李全顺的陨落之路,从他的创业历程、慈善包装到最终的法庭审判,揭示其背后的真相。
创业历程:从钉子和电线到线材厂
李全顺,1957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,不到半岁时,父亲去世,成人后母亲和姐姐也相继离世,这样的身世背景成为了他日后打“悲情牌”的重要素材,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垮他,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业欲望。
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国家在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李全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政策背后的商机,1984年,他拿着卖粮食和鸡蛋积攒的180元,来到离新乡市区较远的西高村,摆上一桌酒席,请来了村干部,提出了要在西高村的荒地上建线材厂的设想,尽管村干部们没有办厂经验,但在李全顺的热情感染下,纷纷选择支持他。
合同签订后,李全顺手里只剩下3元钱,但他并没有放弃,他挨家挨户借钱,又风餐露宿大干半年,终于建起了厂,主要生产冷拨丝、镀锌丝和圆钉,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西高村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,也让李全顺在西高村的名声和地位逐步稳固起来。
慈善包装:从“人民好儿子”到“新乡首善”
随着企业的逐渐壮大,李全顺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,他深知,仅仅依靠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高额利息回报是远远不够的,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慈善事业。
李全顺非常善于打“亲情牌”,他经常在街上碰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,都会远远地高喊道:“爹、娘,你们在这呢!”每逢过年过节,他还会给这些老人送廉价礼品和小额红包,久而久之,新乡不少老人都慕名去找李全顺“认儿子”,双方建立“亲情”后,李全顺开始通过感化教育,让老人们把养老钱拿出来,放到自己经营状况并不好的公司。
除了针对老年人,李全顺还对村里的孩子们进行“公关”,他给平均每门成绩80分以上的学生奖50元,全班总成绩第一名者奖100元,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好感,也为他日后的集资诈骗打下了基础。
有了这些群众基础后,李全顺开始热衷于在新乡各区县做慈善活动,每场活动,他都会请来不少主流媒体,然后将捐助的财物高举过头顶,供记者拍摄,这些“慈善表演秀”不仅为他换来了政治资本和社会荣誉,还让他逐渐成为了新乡市的“首善”。
李全顺历任新乡市卫滨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、常委以及新乡市第九届、十届、十一届人大代表,他的各种奖项挂满了近百平方米的会议室,这些光环不仅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,也为他日后的集资诈骗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集资诈骗:从高额利息到资金链断裂
尽管李全顺的慈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,但他的企业经营状况却并不理想,为了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,他开始向西高村群众借钱,并给予高额利息回报,这一举动形成了他集资诈骗的初期模式,并逐步演变、升级。
起初,尽管有这些村民的集资,但李全顺集资来的现金流仍不是很大,他开始不满足附近几个村子的集资,2002年,他通过运作担任了西高村村委会主任,2006年又兼任了村党支部书记,这些职务不仅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,也为他日后的集资诈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。
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,李全顺给出的利息极具诱惑性,在全顺线材存钱,利息以月计,半年以内的利息是6厘,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利息是7厘,一年以上的利息是一分四,而最高的时候则高达一分六,而当时央行发布的最新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.35%,也就是说按照全顺线材给出的最低利息计算,也比银行高出一倍多。
巨大的利息诱惑及便利的存取手续吸引了周边的群众,口耳相传之下,李全顺的“业务”发展到了周边地市,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资金链的紧张,李全顺开始采取虚假承诺、提高利息、许诺分红等手段诱使公众继续存款,他甚至以血书形式对集资公众承诺“一年扭转、五年还清”,但事实上他早已资不抵债、资金链断裂。
庭审审判:从“慈善家”到阶下囚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